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虽已落幕
那些惊艳的瞬间仍在网络持续刷屏
巡游全场的大鳌鱼
悬浮半空的芭蕉叶
绚烂绽放的木棉花
典雅古朴的岭南亭台......
这些承载着艺术与情感的视觉符号
并未随着盛典的结束而封存
11月14日,大鳌鱼、芭蕉叶、木棉花、岭南亭台等开幕式经典装置,已悄然转场至海心沙亚运公园。其中大鳌鱼将在11月16日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幕当晚“华丽返场”。而芭蕉叶、木棉花、岭南亭台等装置也将成为灯光节的“常驻嘉宾”。市民游客有机会再度近距离感受这份独特的岭南浪漫与开幕式级别的艺术匠心。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品《鳌》效果图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那尾身披金光的巨型鳌鱼凌空游弋,磅礴又灵动的姿态,成为当晚无数人心中最动人的记忆符号。它不仅展现了科技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以“鱼跃龙门”的文化意象,精准传递出了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当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完成“闪电转场”,许多人也在关心:这尾精美的大鳌鱼将去往何处?
这尾寄托着美好愿景的大鳌鱼,将“游”出奥体中心,在11月16日开幕的广州国际灯光节上被再度点亮,完成一次从体育赛场到城市艺术的延续。
在海心沙亚运公园的灯光节布展现场,大鳌鱼、芭蕉叶、木棉花与岭南亭等开幕式上的经典道具已陆续就位,工作人员在进行紧张地搭建。这些多组曾在开幕式上备受瞩目的艺术装置,将在灯光节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同续写这段岭南情缘。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品《蕉雨水色》效果图
十五运开幕式节目《咏春踏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悬浮芭蕉叶,如今以灯光艺术装置《蕉雨水色》的形式,落户于灯光节星光大道展区。
该作品灵感源自中国美协副主席、花鸟画名家林蓝的国画原作,经广州美术学院团队进行立体化与光电改造,精准捕捉雨后芭蕉垂露的自然形态。届时,它将与璀璨的双塔夜景、粼粼江波和城市背景音乐相融,为广州的夜色添上一笔优雅而静谧的岭南诗意。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品《红棉花映塔》效果图
在十五运开幕式绚烂绽放的巨型木棉花气膜,也完成了华丽转身,成为灯光节作品《红棉花映塔》。作品以广州塔为视觉轴心,将城市地标与木棉花意象巧妙交融。两朵巨型红棉在灯光映照下,花瓣纹理如丝绸般流动,花蕊透出暖金色光芒,与“小蛮腰”构成一场跨越建筑与自然的光影对话。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品《月秀亭阁》效果图
同样不容错过的,还有十五运开幕式上承载岭南建筑美学的亭台装置。几座亭台以《月秀亭阁》之名在灯光节中“落户”。光影雕琢的镬耳山墙在蓝白辉映中勾勒出岭南风骨,夜色如宣纸,雾霭似淡墨,步移景异,如在画中,映照出千年岭南的静谧与悠长时光。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全运会的赛事红利,正迅速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公共福利,也逐步塑造城市品牌、拉动文旅消费。
其实,广州国际灯光节的诞生,正体现了广州将赛事资源沉淀为城市文化资产的智慧。
2011年,广州依托亚运会留下的照明设施与本地灯光音响产业基础,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国际性灯光节——广州国际灯光节。不仅让海心沙亚运公园在亚运会闭幕后延续着热闹与活力,更逐步成长为广州的夜间文化名片。
自2011年创办以来,广州国际灯光节至今已举办13届,并在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光年”大型文化活动,成为世界知名灯光节之一,极大提升了广州城市影响力。截至目前,灯光节累计吸引游客超过6700万人次,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照明产业繁荣,推动全国70%的舞台灯光音响企业扎根广东发展。
而今,十五运会甫一启幕,其“溢出效应”已开始显现。
短短数日,开幕式上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艺术元素便“二次登场”,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让更多市民游客有机会再次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
灯光节、园博会、全运会三者联动,共同打造“白天赏花、夜晚观灯、全天享赛”的多元城市体验。广州更推出“票根经济”,通过“赛事专属礼遇”“全运票根买一免一”等活动,串联赛事、文旅、餐饮与零售,把“赛事热”真正转化为“消费热”与“城市热”。
盛会有期,润城无声
那份被点燃的城市活力与人文温度
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城市
也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来源:全运广州
金多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